在我家附近的醫院,我妹就是在這裡出生的...她女兒也是在這裡出生的!!然後之前我媽半夜急診也都是來這間醫院...因為是離我家最近的大醫院!因為太有名人太多每次候診都要好久所以我自己不太來這裡看,不過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覺得這個醫院很專業,馬偕真的是不錯的好醫院啦!
今天要來談談這間醫院是紀念誰呢?
馬偕(George Leslie Mackay)的中文名字為「偕叡理」,馬偕是Mackay的閩南語發音。教會的人都稱呼他為偕叡理牧師。1844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,父母篤信基督教。十歲時聽到前往中國宣教的賓威廉宣教士呼籲,內心深受感動,遂立志長大後也要成為宣教士。在加拿大完成大學教育及神學、醫學教育後,於1871年(廿七歲)離開家鄉,遠渡東方。本來想去中國,但蒙主引領來到台灣南部高雄,在那裡又聽說台灣北部沒有人傳福音,於是和幾位宣教士乘輪船北上,於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船入淡水河口,登上高嶺,向北向南觀望,有主的聲音對他說:「就是此地!」(This is the land!)
那幾位同行的宣教士回去台南,留下他單槍匹馬往四周各城各鄉傳主福音。他本來不會台語,又沒有人要教他,於是他跑到牛埔,藉與牧童交談的機會學台語,想不到五個月之後,他竟能用台語講道。有位知識份子嚴清華來慕道,信主之後,留下來當他的學生與助手。一八七三年一月九日舉行第一次洗禮,有五位弟兄受洗(嚴清華是其中之一)。從淡水之後,陸續在五股坑、新店、艋舺等地開拓設立教會,同時他也到平埔族(葛瑪蘭)地區,甚至深入山區向原住民傳道。雖然大受逼迫攻擊,信主的人卻越來越多。馬偕在台三十年期間,設立六十多所教會,為三千多人施洗。
馬偕不但傳道,他也到處為人治病,當時台灣瘧疾猖獗,他免費分送特效藥「金雞納霜」給患者,並於1879年設立「滬尾偕醫館」(馬偕醫院前身),這也是台灣北部教會最早設立的新式醫院,同時請林格醫師(Dr. Ringer)協助醫療,救治多人。他最出名的醫療技術就是替人拔牙,他一手拿聖經,一手拿拔牙鉗子,約拔了二萬一千多顆牙。除了醫療,他也從事教育工作,1880年,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,牛津鎮的居民聽到他8年來的成果,於是進行捐款,要馬偕回台灣後,興建一所現代化的學校,並以故鄉牛津為校名,作為培育傳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。1882年在淡水設立理學堂大書院「牛津學堂」(Oxford College),乃台灣最早期接受西方教育之學府,因由故鄉牛津郡教會所捐贈,因此以「牛津」為誌;也設立「淡水女學堂」。
馬偕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那顆愛台灣、認同台灣的心,他娶了台灣五股坑女孩張聰明為妻,生下二女一子,大女兒偕瑪連嫁給台灣牧師陳清義(為馬偕的學生),二女兒偕以利也嫁給台灣人柯維思長老,他的兒子偕叡廉返英學醫,以後來台繼承父志從事醫療宣教事奉。
看馬偕的日記,你就知道他宣教的辛勞,不但吃住不便,常常出門為人治病,日以繼夜,餐風露宿,攀山越嶺,忍饑遇寒,履次受害,險些喪命,一生正如他的座右銘:「寧為燒盡、不願腐銹」(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)。他於一九○○年五月罹患喉癌,受盡煎熬,1901年六月二日下午四時病逝,安息主懷,死後葬於淡水。他在離世前幾年,寫了一首詩,藉以表達他深愛台灣之情:
http://www.ctts.org.tw/peoples/Preliu/mackay.htm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!
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,我的生趣在於此;
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!
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,
我望穿雲霧,看見群山,
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,
遠眺波濤大海,遠眺彼方-我好喜歡在此遠眺。
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,
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,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,
找到我的歸宿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